首页
首页 > 新闻 > 详情

热门看点:登高杜甫赏析视频_登高杜甫赏析

2023-03-31 00:05:25来源:互联网

1、一、古诗《登高》赏析:《登高》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(767)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。


(资料图)

2、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,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,慷慨激越、动人心弦。

3、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。

4、首联对起。

5、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,用“风急”二字带动全联,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。

6、诗人移动视线,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,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,点缀着迎风飞翔、不住回旋的鸟群,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。

7、其中天、风,沙、渚,猿啸、鸟飞,天造地设,自然成对。

8、不仅上下两句对,而且还有句中自对,如上句“天”对“风”,“高”对“急”;下句“沙”对“渚”,“白”对“清”,读来富有节奏感。

9、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。

10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、萧萧而下的木叶,俯视奔流不息、滚滚而来的江水,在写景的同时,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。

11、“无边”“不尽”,使“萧萧”“滚滚”更加形象化,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,长江汹涌之状,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,壮志难酬的感怆。

12、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,直到颈联,才点出一个“秋”字。

13、“独登台”,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,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。

14、“常作客”,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。

15、“百年”,本喻有限的人生,此处专指暮年。

16、“悲秋”两字写得沉痛。

17、秋天不一定可悲,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,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、年老多病的处境,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。

18、尾联对结,并分承五六两句。

19、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,国难家愁,使自己白发日多,再加上因病断酒,悲愁就更难排遣。

20、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,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,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。

21、前六句“飞扬震动”,到此处“软冷收之,而无限悲凉之意,溢于言外”(《诗薮》)。

22、二、古诗原文《登高》作者:杜甫(唐)风急天高猿啸哀, 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
23、无边落木萧萧下, 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
24、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
25、艰难苦恨繁霜鬓, 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
26、三、白话译文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,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。

27、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,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。

28、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,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。

29、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,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。

30、扩展资料《登高》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(767)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。

31、前四句写景,述登高见闻,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,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。

32、首联为局部近景,颔联为整体远景。

33、后四句抒情,写登高所感,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,抒发了穷困潦倒、年老多病、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。

34、颈联自伤身世,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、象征、暗示之意揭出;尾联再作申述,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。

35、此诗语言精练,通篇对偶,一二句尚有句中对,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。

36、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(767年)秋天,杜甫时在夔州。

37、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。

38、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,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,相互争夺地盘。

39、杜甫本入严武幕府,依托严武。

40、不久严武病逝,杜甫失去依靠,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,买舟南下。

41、本想直达夔门,却因病魔缠身,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。

42、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,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。

43、而就在这三年里,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,身体也非常不好。

44、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,登高临眺,百感交集。

45、望中所见,激起意中所触;萧瑟的秋江景色,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,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。

46、于是,就有了这首被誉为“七律之冠”的《登高》。

47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登高 (杜甫所作诗歌)。

本文分享完毕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
标签:

上一篇:
下一篇:

资源

课程

华北东北地区有降雪 冷空气将影响长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地区